本文發表于《光明日報》2024年7月19日
推進高水平開放 與世界分享“中國紅利”
徐秀軍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經驗總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一、以高水平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于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后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上升。如今,中國經濟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因此要立足提高質量和效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這賦予對外開放新的歷史使命。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有所增多,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多變。但是,中國經濟總體上延續了“量增質升”的優化組合。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1.6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上年同期增長5.0%,預計顯著高于美國、歐元區、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達到30%。在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取得如此成績非常不易。歸根結底,這是中國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和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結果。
從中長期看,中國高質量發展仍然離不開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共同作用,并且要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深層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此,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更加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借鑒國外發展的實踐經驗和匯聚全球發展的強勁動能,推動經濟發展以“質”的突破開辟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推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的大臺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無疑將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從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以高水平開放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基本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同時,中國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推進高水平開放進程中,中國將進一步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一方面,以高水平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塑造傳統貿易新優勢。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本質上屬于“邊境開放”,即通過降低乃至取消貿易投資壁壘來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抓住以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通過降低關稅、擴大市場準入開放等邊境開放措施不斷塑造開放型經濟優勢,連續7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4.42萬億元迅速增長到41.76萬億元;2024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近21.17萬億元,同比增長6.1%,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
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并要求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所在,是持續發揮以開放促改革重要作用的必然選擇。它從以往的“邊境開放”向“境內開放”拓展、延伸和深化,旨在建立形成與國際高標準經濟規則相接軌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行政管理體系。中國將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進一步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不斷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規則體系。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中國將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不斷提升國際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
三、以高水平開放推動世界共享中國機遇
中國多次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較上年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額超過1.13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超過1.13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8.8%;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16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資金流向覆蓋了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自2017年以來,中國連續5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壓減至31條和27條。中國還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持續推進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一系列高水平開放舉措落地實施,讓中國的開放領域不斷拓展,投資機遇不斷涌現。
為了與世界更好分享高水平開放的“中國紅利”,中國還設立了一批自貿試驗區。自貿試驗區建設以來,國家層面向全國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和開放成果達300多項,各省區市自行推廣復制的成果超過2800項,推動在國內國際兩個層面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中國還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等國際經貿合作平臺,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不斷擴大免簽“朋友圈”,既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也為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市場動能和優勢提供了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掀開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新篇章,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與確定性、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紅利,為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從而在更大范圍同世界分享“中國紅利”。